故障名称 |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机针跳针 |
1、机针针尖、针槽、针孔毛或弯曲 2、机针安装歪斜,针槽偏左或偏右过多 3、夹线板平面压力不匀,使机针线环不稳定 4、针杆接头装针槽不正,形成三直针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5、机针线旋向不对,线的捻度过大 6、弯针勾尖变钝,使已勾住的线环滑出 7、当弯针尖处在最右时,弯针尖到右直针的距离过滤或过大 8、弯针勾尖与机针背面撞距过近或过远 9、绷针与机针配合左右运动过快或过慢影响机针线环 10、机针和缝线的支数配用不当,如:针孔大缝线太细,使机针线环难以形成线环 11、压脚压力过小,使缝料随操作而移动 12、针板容针孔过大 13、机针线量太多或太少 |
1、磨光或抛光机针,调换新机针 2、调整好机针与磨平支针螺钉平面 3、修磨夹线板平面,使其压力均匀 4、调换新的针杆接头 5、换缝线,旋向与线的捻度要符合要求 6、修磨弯针尖或换新弯针 7、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8、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9、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10、调整缝线支数与机针匹配 11、适当增加压脚的压力 12、调换新针板 13、调节线量与机针线量匹配 |
弯针跳针 |
1、机针在弯针背部下降时,插背过多或过少 2、弯针孔处的弧面凸面太低,形成线三角就小 3、弯针挑线凸轮收脱线的时间过快或过慢 4、底线太松或底线夹线板夹线不匀 |
1、调整机针下降与弯针擦背的间隙为0.3左右 2、调换新弯针 3、调节打线凸轮的快慢 4、调节夹线板的张力 |
机针与弯针同时跳针 |
1、针杆组件机件磨损后使机针产生不规则运动 2、弯针架磨损松动过大 3、针夹头的针孔不平行,使机针不在一条直线 |
1、调换针杆已磨损的零部件 2、调整磨损机件 3、调换新的针夹头 |
绷针跳针 |
1、绷针过线板过高,右直针末插入线三角的前面 2、绷针过线板过低,使中针末插入线三角内 3、绷针勾线尖离左直针间隙太大,使左直针末插入下线三角的前面 4、机针与绷针同步时间配合不良 |
1、调节绷针过线板的位置,使右直针插入绷针的线三角的前面 2、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3、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4、调节绷针传动偏心轮的位置使其同步 |
断面线 |
1、针尖、针孔、针槽有毛刺,或机针弯曲 2、绷针勾线尖与机针间隙太小,绷针摆动时刮断机针线 3、针夹线勾孔起毛或起槽 4、针板的容针孔与针板小舌头毛 5、压脚容针孔与针板 6、弯针勾尖与右直针距离过小,容易断右针线 7、穿面线的过线道的线孔有小磨损线槽 8、弯针的分线角过锐 9、机针与弯针的擦背间隙过大 |
1、修磨机针或调换新机针 2、调整绷针与机针间的间隙 3、拉光线孔或调换针夹线勾 4、抛光或拉光毛刺 5、调整压脚位置,使其一致 6、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7、拉光过线道 8、适当抛光 9、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
断底线 |
1、弯针线孔、线槽毛或磨损起槽 2、弯针挑线凸轮片毛或有小缺口及锐角 3、拦线板有毛刺,与凸轮片相擦拉毛断线 4、各过线孔起毛与起槽 5、夹线板张力太大 6、机针与弯针擦背时间隙小戮断缝线 |
1、拉光线孔与线槽或调换弯针 2、抛光凸轮片用指甲压一圈手感无毛刺 3、修光与抛光毛刺 4、拉光各过线孔 5、放松压线螺母的压力 6、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
断机针 |
1、机针与针杆下轴套磨损过多 2、机针与压脚、针板的容针孔不对中心 3、针板容针孔过小 4、绷针的勾尖与机针间隙太小 5、机针与弯针勾尖相碰 6、机针与弯针的前后摆动配合不适,机针插在弯针上 7、针板线槽太窄 |
1、调换针杆或针杆下轴套 2、调整到对中心 3、适当扩大容针孔,拉光 4、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5、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6、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7、把针板线槽拉宽、抛光 |
花针 |
1、针板小舌头过薄与过窄 2、弯针的分线角不清晰呈圆形 3、三根直针间距不等分或高低位置不匀 4、机针过低,使机针面线线环太大 |
1、调换新针板 2、调换新弯针 3、调换针夹头 4、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
针洞 |
1、机针太粗 2、机针起毛,针尖钝 |
1、根据缝料与缝线调换较细机针 2、调换新机针 |
送料不爽 |
1、送料机构松动 2、压脚压力过大或过小,内压脚失去弹簧压力 3、压脚末能与送布牙平面平行接触 4、送布牙与差动牙高低与前后位置不当 |
1、调换部份松动另件 2、调换弹簧以增加弹性 3、调整装配位置,使其贴平 4、按前面的调节要求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