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平头锁眼机的故障判断与排除方法 - 广东永华缝纫配件有限公司

商品分类

平头锁眼机的故障判断与排除方法

平头锁眼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专用缝纫设备。由于它的机构比较复杂,因而产生故障的几率和部位也就较多。同时由于对某些机构动作的相互配合与他们各自动作的间断性要求很紧密,所以对故障的原因分析也相对困难一些。对于故障原因的分析以及能否及时排除,关键在于对机器基本机构的传动原理和调整只是的掌握程度。当然也离不开一定的实际经验。下面就将平头锁眼机常见的原因分析和排除方法作一介绍。

断线

断线是缝纫机在缝纫过程中最常见的故障之一,产生断线的原因很多,有操作上的熟练程度,有使用时操作方法上的错误,有的则因装配的调整不当而产生。另外,机器长期使用,零部件磨损失去原有的精度等,都可能造成缝纫过程中出现断线故障。

锁式线迹是由面线和底线交织而成。根据这种情况,锁式线迹平头锁眼机的断线故障,一般可分为断面线故障和断底线故障。同时,由于穿引面线的线路较长,因此与线道中的各种零部件相互摩擦而受损机会增多,加上现代工业缝纫机的缝纫速度较高,因此断面线比断底线的故障多,其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

断面线

排除断面线故障,首先要排除可能存在的因装配和调整不当的机械故障,查看送料凸轮的旋转时间相位是否正确。在停车的瞬间,送料板有滑移现象而针杆停针到位,这就是送料凸轮旋转越程的表现。可旋松送料凸轮紧固螺母,调整为停车时送料板没有任何滑移现象。

当任意加大或减少纽孔缝制长度时,查看停车位置时的送料下曲柄滚柱是否始终对准送料凸轮刻度线,如有偏差,就调节送料下曲柄的角度。

以上调整涉及送料凸轮上各个凸块的相对位置,以及面线剪刀的开合时间,因此要首先检查和调整。然后根据断线的不同症状加以分析。

(1)机器启动时出现断面线   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如下图所示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1.机针安装的方向不对

1.机针的凹部位朝操作者

2.机针的高度不对

2.针柄顶端应向上顶足针杆容针孔底

3.机针弯曲

3.调换新机针

4.穿针方法不对

4.按说明书顺序重新穿线

5.针杆的高度不对

5.针杆在最下点时,针杆下端面与针板上平面距离11.9mm。(K、T、V型为11.4mm)

6.梭尖与机针位置不正确

6.调整梭尖与机针引线槽间隙为0.05~0.1mm,同时梭尖对准机针中心

7.夹线器的压力和夹线、松线时间不协调

7.按标准要求调整夹线器的压力,使夹线张力均匀,调整夹线、松线时间

8.上轴、立轴、下轴的轴向窜动超标

8.调整上轴、立轴、下轴的轴向窜动在0.05mm内

9.啮合累计间隙过大或过小

9.调整上轴、立轴、下轴的伞齿轮的啮合间隙均在0.05~0.1mm之间

10.摆针时间不正确

10.按规定的针摆位置调整

 

(2)正确的缝纫过程中断面线   正常缝纫过程中面线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如下图所示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1.底、面线张力不适合

1.根据缝料、缝线的差别调节底线张力在6~8N,面线张力在12~20N

2.机针和缝线配合不当

2.选择合适的机针与缝线,面线选右旋线,底线左右旋均可

3.过线道有伤痕

3.检查过线部位是否有伤痕、毛刺,修正、抛光伤痕处,或换零件

4.旋梭尖毛,旋梭过线部位有毛刺或不光,线断裂

4.用细砂布或研磨膏研磨,用油石修磨锋利,用机油清洗

5.底剪刀的定刀太靠近针板孔,或者定刀圆口有毛刺

5.定刀的正确位置和针板孔之间的间隙在0.3~0.5mm,同时要修磨定刀圆口

6.套线结束时,夹线器的松线时间和松线幅度不符合要求

6.夹线板在停车时浮起,浮起量在0.5~1mm;机头侧面的夹线器在缝制第一套结结束前1~2针松线结束,第二个套结松线时间要延缓到下个纽孔起始时3~4针松线结束。调节两个松线凸块,使松线时间正确

7.缝厚料时,针摆大小齿轮的相关位置不正确,当机针接触缝料时,针的摆动没有结束,产生损针断线

7.调节小齿轮,使针杆处于最高点时大齿轮刻线和下轴中心一致

8.使用熔点较低的化纤线时,机针发热,熔断缝线

8.缝线上加硅油,或者更换熔点较高的涤棉线,或降低缝速

 

2.断底线

正常缝纫过程中断底线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如下图所示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1.梭芯线绕的太满

1.将线抽掉一些

2.绕线器接触不良,出现时转时停,梭芯上的线松、乱、散,出线量时多时少,时紧时松

2.维修绕线器,使梭芯上的线均匀、紧凑、整齐

3.梭芯变形

3.更换梭芯

4.梭皮配合不严密,间隙不均,使底线张力时大时小

4.调整梭皮底面与梭子外壳的配合间隙,使配合严密,间隙均匀

5.底线的动刀背面有毛刺,底线因毛刺扯断

5.拆下底线动力,用油石将毛刺磨光

6.底线拨线簧的拨线部位有毛刺,使底线扯断

6.拆下拨线簧,用油石去毛刺,并将其抛光

 

二、跳针

跳针也是缝纫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故障。跳针是指经过缝纫后,在缝料的线迹上出现面线与底线不交织,是一种缝纫不完全现象。平头锁眼机的跳针故障产生的机会要比一般缝纫机多些,但产生故障的原因却与平缝机基本相似。一般由针杆位置不当,机针和旋梭尖的间距、间隙不符合规定而引起。其中勾线时机的早晚和针杆的位置高低是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平头锁眼机的针杆是左右摆动的,稍有不当就会引起跳针故障。另外,零件的松动、磨损或位置定位精度不正确也可造成跳针。下面把常见的跳针故障的产生原因和排除方法列于表9-7和表9-8中。

1.    偶然性跳针

偶然性跳针是指在缝纫过程中或一批缝料中,偶然出现一针或数针底面线不相互交织的线迹,或在某一局部厚薄不均匀的部位上出现。

表9-7   偶然性跳针故障的产生原因和排除方法

故障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缝料厚薄不均

由于使用较细的机针,遇到较厚缝料时,机针受力弯曲,使旋梭尖勾不到线而产生

机针选择不当,更换机针。若属于零部件磨损,应更换零件

机针歪斜

由于机针歪斜,使机针与旋梭尖之间的间隙增大,造成勾线不良而跳针

重新安装机针,或更换机针,调整机针与旋梭的位置

旋梭不良

旋梭尖变钝,或梭床与梭架配合间隙大

合理修磨旋梭尖或更换新旋梭

缝线质量不好

缝线捻度不均匀,造成线环不稳定而跳针

更换缝线

缝料、缝线及机针搭配不当

在缝薄料时,用细缝线、粗机针,再加上压脚与针板接触不良及压脚压力不足而造成跳针

调换机针,增加压脚压力

机件磨损

因机针针尖不锋利、弯曲、不光滑,或是其他影响勾线效果,压脚压不牢缝料等

更换机针,调整压脚压力

配合间隙偏大

旋梭尖与机针的间隙偏大,引起跳针

调整旋梭尖与机针间隙不大于0.1mm

 

2. 断续性跳针和连续性跳针

断续跳针多数属于机器经过长期使用后,由于部分零件磨损或偶然性故障,使机器轧线、断针等,若机器受撞击使零部件发生位置变化也会引起断续性跳针故障。连续性跳针往往是断续性跳针的发展,致使机器无法缝纫。属于机针本身有缺陷或机针与旋梭的配合不良,或零部件发生变化。

 

表9-8   断续性跳针和连续性跳针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断续性跳针

 

左横列或右横列跳针

勾线时机过早,左横列线迹跳针

调整旋梭位置,将勾线时机延迟

勾线时机太晚,右横列线迹跳针

调整旋梭位置,将勾线时机提前

针杆位置偏低,左线迹横列线迹跳针

调高针杆位置

针杆位置偏高,右横列线迹跳针

调低针杆位置

更换缝料而引起

缝料厚薄不同,机针、缝线选择不当,没有正确调整旋梭与机针的位置

缝薄料,机针回升量取2~2.2mm为宜,旋梭尖与机针引出线槽间隙取0.5~0.8mm为宜

针板与压脚接触不良

针板与压脚接触不良,没有把缝料压实,机针由最低位回升,将缝料带起,使线环形成不佳,旋梭没有勾住线环而出现跳针

若压脚变形,应先使压脚平直,然后把压脚调平,使它与针板接触良好

连续性跳针

机针不良

机针的方向不对、高度不对、弯曲或机针本身有缺项,旋梭尖勾不到线环

调换机针或重新按标准装机针

配合不良

机针与旋梭的配合不良,旋梭尖勾不住线环

调整机针与旋梭的配合间隙,不大于0.1mm

位置移动

长期使用,维修保养不当,使各零部件的位置移动而产生

对磨损件进行更换,将位置发生变化的零部件调整到规定要求

缝纫故障

缝制尼龙纱、薄料绸等特殊缝料,由于旋梭和机针的位置、机针的回升量、机针和缝线不合适引起

调整机针的回升量,将标准值减小,经试验而定,缝线和机针也经试验而定,调整旋梭与机针的位置

 

三.断针

断针是指在缝纫过程中,机针收到意外的阻力和障碍而被折断。主要原因是机针在工作过程中,与某些零件碰撞或摩擦所造成,在与机针相碰的机件上能发现被轧、被摩擦的明显痕迹。平头锁眼机的断针故障产生原因和排除方法见表9-9所示。

表9-9   断针故障产生原因和排除方法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由于机针弯曲或固定机针的螺钉没有拧紧,使机针歪斜

更换机针并把固定机针的螺钉拧紧

针板孔与机针有较大的偏移,当机针落下时,机针刺到针板孔的边缘上面造成断针

拆下送料板,转动上轴,使机针落在最低位置,调整落针点,将机针对准针板中心

机针与缝料选择不当,若机针选择太细,强度低容易弯曲或左右偏斜而产生断针

按缝料厚度选择相适应的机针

针摆或旋梭勾线时间不协调,使机针未离开旋梭就摆动而折断

按针摆与落针位置调整针摆凸轮位置

因旋梭做轴向移动,机针刺在旋梭上而断针

按规定调整有关零件的轴向间隙

面线剪刀开合时机不对

调整面线剪刀动作时机

面线剪刀碰压脚板和剪刀控制板

调整面线剪刀的上下和左右位置

针杆的前后方向松动太大或摆动距离大

减小针杆摆动架的松动,并检查针杆摆动处有无异物,进行清理。按标准重新调整针杆摆动距离

四、浮线

浮线时缝纫过程中常见故障,它的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表9-10所示。浮线是紧线不良的标志,即缝线的锁结点在缝料的上面或下面并呈朵状。根据生产实践中所出现的浮线故障,可分为浮底面线、毛巾状浮线和有时浮底线三种状况。

1.面线

的特征是,底面线交织于缝料的非中心位置。浮底线的线迹是底面线交织于缝料的底面。从缝料底面看,形成似粒状或小圆圈状的线迹,则是底下面线交织于缝料的上面 ,也是形成粒状或小于圆圈的线迹。

2.状浮线

主要出现在缝料的底面。这种故障似乎是面线受到较大的阻力,挑线杆不能把面线收上去而造成的。

3.浮线有时不浮线

出现这种故障的原因,主要是过线部位的零件表面不光滑;也有由于长期使用,零部件产生了较深的摩擦痕迹,使面线过线不均匀,或者是底线出线不顺利造成的。

引起浮线的最直接、最常见的原因是缝线的张力太弱,特别是面线张力太弱,所以遇到浮线的时候,首先应该加强夹线器的张力,同时注意挑线供线量,必要时减少挑线供线量。旋梭配合不良,旋梭同步的过早或过晚,旋梭凹扣与定位钩的间隙太小,梭子与梭芯不良,梭子上的压线弹簧调节不良等原因也经常会造成浮线。

表9-10   浮线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线

因底线张力过大或面线张力过大而造成浮线

调节夹线器螺母,浮底线调大面线张力,浮面线调大底线张力,一般先调底线再调面线张力

送料与针刺的动作不协调,造成底面线在交织过程受到阻碍形成浮线

检查针摆时间是否正确,按标准调整针摆时间

线

面线前夹线器动作失灵,造成面线在减少张力的情况下进行缝纫,则无法收紧,大量余线留在缝料下面而造成

将前夹线器螺钉松开,调节顶销位置,使顶销移动灵活,夹线器松线可靠

面线受阻,因余线在旋梭定位钩上,使定位钩与旋梭架凹口间隙减小,则面线通过受阻而造成

清除绕在旋梭定位钩上的余线

由于旋梭受到外力的作用而被损伤,勾线的部分有毛刺或裂痕使面线通过旋梭受到阻力而造成

把旋梭勾线部位用油石或细砂皮将毛刺修去,然后加以抛光,或更换旋梭

梭子圆弧面过线部分有严重的锈迹或毛刺,使面线通过受阻而造成

用油石修磨梭子圆弧面的锈迹或毛刺,然后抛光或换新梭子

有时浮线有时不浮线

由于梭子和梭芯的配合不好(如梭芯径向跳动较大等),梭芯和梭子内表面摩擦造成底线出现不均。

选择与梭子配合好的梭芯

由于梭子外圆与梭皮配合不当,使不同出线位置的压力不均匀,使底线出线时重时轻而造成

合理调整梭皮与外圆的吻合性梭皮与外圆的吻合性,使不同出线位置的压力基本一致

 

 

机针下落靠近针板孔的边缘上,面线擦在针板的边缘而受阻时造成

调整机针座和机针位置,使机针下落于针板的中心

五、面线脱线

面线脱线的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表9-11所示。

表9-11   面线脱线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面线剪刀张开时间太早

将打开时间调整为缝纫开始后2.5~3mm时徐徐张开

面线剪刀压簧板的压力过强

将面线剪刀压簧板的前端修正至与面线剪刀的整个刃部严密接触

第二夹线器闭合时间过早

将第二松线凸块调整到始缝3~4针后,第二夹线器闭合

压脚板下降时,剪刀有些张开

将开剪控制板,剪刀的前后、左右位置重新进行调节

拨线刚丝位置不良,拨线量不足

将拨线刚丝下降一点(上线拨出量5~7mm)

第一夹线器不良,夹线盘浮起量过小

止动时夹线盘浮起量为0.5~1mm

第一夹线张力过强

适当减弱第一夹线器张力

六、压脚工作不正常

压脚部分的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压脚板不能提升

针板、针板座、动定刀部分混入线头等异物

将线头等异物清除干净

底线拉杆与梭芯导线架相碰

将底线拉杆与梭芯导线架调节为互不干涉

压棒升杆与启动架的间隙不对,咬合未脱开

调整压棒提升杆与启动架之间的间隙为0.4~0.7mm

面线剪刀安装不良

调整面线剪刀不与压脚板相碰

抬压脚部分及有关活动部位配合不良

对有关部分进行调整,对活动部位清洗加油润滑

压脚不能复位

送料曲柄体移动

调整送料曲柄体与送料长度刻度安装角度

托架的固定螺钉松动

紧固托架的固定螺钉

面线剪刀与面线剪动作板相碰

调整面线剪刀的高度

 

面线剪刀与压脚碰在一起

调整面线剪刀托板的位置

 

压脚支撑簧弯曲

把弹簧弯过来调整或者调换压脚支撑簧

 

压脚杆调节架固定螺钉松动

调整到压脚标准提升量后,紧固压脚杆调节架固定螺钉

七、剪线机构的故障

剪线机构的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表9-13所示。

表9-13   剪线机构的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面线剪不断

固定刀片与活动刀片的刀刃不咬合

检查活动刀片动作是否到位,剪刀销子有无磨损,然后进行调整

面线剪刀的左右位置不正确

踩动抬压脚踏板,面线剪运动至顶点时,用六角扳手旋松剪刀摆动架固定螺钉,调节面线剪最前端与机针中心相齐,剪刀的前端从切刀槽中心向右突出5mm

面线剪刀高度不正确

旋松面线剪固定螺钉,上下进行调节,直到压脚下面放上4mm厚垫片,上下移动压脚杠杆时,压脚与剪刀不相碰

底线夹不住

簧片压力不足

调节簧片压力

簧片压力太大,将面线挤断

适当调低簧片压力

活动刀片上有利刃

用细砂皮磨光

停机后没有松线动作

调整停机松线时机

底线剪不断

底线剪刀传动杠杆松动,剪刀不能咬合

适当调整底线剪刀杠杆或曲柄的位置

活动刀片移位,底线不能滑到刀口中

调整底线剪刀位置

刀片不锋利

修磨或更换刀片

底线残留长度不足

梭芯压杆的压力过强(底线剪的短)

旋松调节螺钉,使顶板簧的压力减弱,反之旋紧调节螺钉则加强梭芯压杆的压力

底线拨杆安装角度不对

旋松底线拨杆固定螺钉,改变其安装角度

八、剪线机构的故障

切刀机构的故障一般有两类,一是切刀有动作但切不开纽眼;二是切刀动作不正常。其常见故障的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表9-14所示。

表9-14   切刀机构的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切刀不下落

切刀离合块位置不良

切刀离合块位置过迟,调至止动前2~3针时切刀下落

停刀杆平衡不良

调整停刀杆平衡块至平衡位置

切刀动作钩位置不良

将切刀驱动杆在最下点时与切刀动作钩的间隙调至0.05~0.2mm

切刀动作钩的拉簧拉力不足

换新拉簧

面线穿法不对

按正确的穿线方法穿面线

落刀声响太大

切刀下落时间不对

将切刀下落时间调至低速时,缝纫机停止前的2~3针,切刀下落

低速凸轮块位置不对

调节低速凸轮块的位置(提早)

变速机构不良

按正确方法调节变速机构

开始缝纫时切刀下落

切刀离合块位置过迟

调节至缝纫机完全停止前2~3针切刀下落

切刀驱动爪拉簧断裂

调换拉簧

切刀驱动爪辅块上部与切刀动作钩下部凸块间隙大

调整切刀驱动爪辅块上部与切刀动作钩下部间隙为0.5~1mm

停车碰块未完全进入止动凸轮的槽内

调整停车位置

连续落刀两次

切刀驱动爪拉簧断裂

调换拉簧

切刀驱动爪动作不良,扭矩大

加油或重新组装

切刀驱动爪辅块的扭簧太弱

弯曲扭簧钢丝、使弹力加大

切不开纽眼

切刀不锋利或形状不对

把切刀磨成60°角斜刃,或换切刀

切刀活动量不足

调整切刀动作量

面线断后切刀依然落下

停刀杆、停刀钢丝安装不良

重新调整切刀杆、停刀钢丝位置

穿线方法不对

重新按正确方法穿面线

停刀杆的偏心挡块调得太高

适当减低偏心挡块位置

九、开机与停机方面的故障

开机与停机方面的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表9-15所示。

表9-15   开机与停机方面的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产生原因

排除方法

启动踏板踩不动

针板、针板座或底线剪刀部位有线头或异物

消除线头或异物

底线剪刀杠杆的拉簧没有挂好

将拉簧挂好

压脚杆上下移位不灵活,压脚杆定位夹头与导块配合不良

将压脚杆重新安装,确保上下移位灵活,定位夹头与导块配合良好

抬压脚杠杆与启动安全钩顶住

调整抬压脚杆和启动安全钩位置

面线剪刀轴前后移动部灵活

检查原因,重新组装

即使踏足踏脚板也无高速

手制动手柄正处于下方位置

将手制动手柄推到高速位置

变速机构的皮带拨叉没有移到高速皮带轮一侧

向拨叉传动销添加润滑油,调整变速机构,使皮带拨叉移到高速皮带轮一侧

启动杠杆与启动架的位置不良

调整启动顶杆端面与启动架上调节螺钉的端面间隙为0.5~1mm

止动分挡块与锁定板位置不良

调整止动分挡块与锁定板的间隙为0.5~1mm

拨叉传动销卡住

加油或重新安装

启动杠杆与油池凸面的间隙太大

调整启动杠杆与油池凸面的间隙为3mm

变速拨叉没有移到高速一侧

调节限位螺钉,使变速拨叉移到高速一侧

停车时机针高度偏低

止动凸轮压簧破损或疲劳无弹性

调换止动凸轮压簧

止动缓冲连杆螺母松动

止动缓冲连杆顶端露出螺母5mm,并加以紧固

平传动带张力弱,止动不良

利用张紧轮调节平传动带张力

低速传动带张力弱

移动电动机,调节低速传动带张力或换低速传动带

上轴皮带拨叉及变速拨叉调节不良

按上轴皮带拨叉及变速拨叉标准位置重新调整

启动架及启动杠杆位置不良,造成止动不良

启动顶杆端面与启动架上面的调节螺钉的端面间隙为0.5~1mm,启动杠杆与油池凸面间隙为3mm

压脚提升杆位置不良,造成止动不良

停车时,调节牙脚提升杆与启动架之间的间隙为0.4~0.7mm

止动时声响大

低速区时间太短

重新调节低速凸轮块位置

低速传动带张力弱

移动电动机,调节低速传动带张力,或换低速传动带

变速拨叉调节不良

重新调节变速机构的拨叉位置,在高速时,拨叉将平皮带移至高速皮带轮一侧。低速时,拨叉将平皮带移至低速轮一侧

 

止动定位块与止动凸轮磨损严重

更换磨损零件

 

制动架的润滑部位缺油

向润滑部位加油

 

制动架拉簧拉力变弱

加大制动架拉簧拉力

 

止动缓冲连杆压簧螺母松动

旋紧缓冲连杆压簧螺母

 

文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