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扣机的故障一般比其他缝纫设备要少一些,而且有了故障也较容易分析原因。对于某些机器传动方面的故障,可以根据机构原理和定位标准以及调整方法加以排除。下面仅就钉扣机经常产生的故障分别讨论如下。
断线
断线故障是钉扣机最常见的故障之一,造成故障的原因很多,其出现的症状也不相同,常见断线故障产生的原因及排除方法见表8-3和表8-4所示。
表8-3 GJ4型钉扣机断线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1.缝线质量不好,无拉力 |
1.更换质量好的缝线 |
2.机针针孔或针槽不光滑 |
2.更换新机针 |
3.纽扣扣眼小,而机针太粗 |
3.更换细针 |
4.纽夹位置不正,机针钉在纽扣上 |
4.调整纽夹安装架安置 |
5.方孔板错位,机针擦方孔 |
5.调整方孔位置使机针在方孔的中间 |
6.机针挡板碰针 |
6.调整机针挡板与机针间隙≤0.1mm |
7.中间夹线器太紧或第一夹线器开放太迟(跨线断) |
7.调整中间夹线器压力及第一夹线器开放时间 |
8.输线杆处的线弯曲 |
8.加大挑线量,调节输线杆 |
9.线钩有锈斑或毛刺 |
9.用细砂皮磨光去毛刺 |
10.机针挡板或针板孔有毛刺 |
10.用细砂皮磨光去毛刺 |
11.针杆摆动宽度不当 |
11.按标准调整针杆摆动宽度 |
12.线钩勾线时擦机针,造成线钩勾在机针外侧 |
12.针杆插针孔偏或不直,更换针杆 |
表8-4 373、372型钉扣机断线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1.穿线不正确 |
1.按规定的线路穿线 |
2.线经过之处有毛刺 |
2.用细砂布砂光 |
3.第二夹线器压力太大 |
3.适当旋松调节螺母 |
4.第一夹线器压力太大 |
4.适当旋松调压螺母(标准压力7~15g) |
5.第二夹线器的浮动过晚 |
5.将夹线器的浮起定时稍许调前一些 |
6.夹线架位置不正确 |
6.调整夹线架位置 |
7.机针没有降落到纽扣眼中心 |
7.用夹纽扣轧头支架进行调节 |
8.拨线板动作慢 |
8.调整拨线板位置 |
9.机针与线钩相碰 |
9.将机针与线钩的间隙调到0.05~0.1mm |
10.相对于纽扣眼的大小,机针太粗 |
10.更换成较细的机针 |
11.线钩上有毛刺或锐边 |
11.用细砂布磨光 |
12.线量调节钩行程过小 |
12.行程调到8~12mm |
二.断针
断针的故障不论什么机型多数是由于位置不当造成的。其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8-5所示。
表8-5 断针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1.纽扣扣眼的距离宽窄不一,大小不等,四眼纽扣眼孔位置不对称 |
1.更换标准纽扣 |
2.机针与纽扣扣眼不对位 |
2.按标准从新调整 |
3.纽夹移动位置不对 |
3.矫正纽夹的位置 |
4.针杆过低 |
4.适当调高针杆 |
5.针杆摆动宽度不符合实际需要 |
5.按标准从新调整(GJ4-2型) |
6.护针板(挡块)位置不对 |
6.重新调整间隙 |
7.横送料或纵送料距离不对 |
7.按纽扣扣眼的距离调节(373型) |
8.纽夹夹不牢纽扣 |
8.重新调整纽夹开距 |
9.线钩位置不正确 |
9.重新调整线钩位置 |
10.针杆弯曲或插针孔斜 |
10.更换针杆 |
11.蜗杆定位不正,应使机针在刺入纽扣孔前停止横向及纵向运动 |
11.重新定位蜗杆,可更换销钉(GJ4-2型) |
12.推线叉轴摆动时机和前后位置不对 |
12.将转动曲柄调到适当位置(针杆由最低位置上升移动20~21mm时,推线装置向后转动)(GJ4-2型) |
三、跳针
跳针的故障可以从勾线原理方面去查找,一旦原因找准,故障不难排除。跳针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见表8-6所示。
表8-6 跳针的故障原因及排除方法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1.机针与线钩前后间隙过大 |
1.调到0.05~0.1mm |
2.针杆过高 |
2.按针杆定位重新调节 |
3.针粗纤细或针细线粗 |
3.按缝料选择针和线 |
4.机针弯曲、偏转或针柄未插到底 |
4.更换机针,重新安装机针 |
5. 勾线时机过早,针在右边跳针 |
5.调整勾线时机,使线钩在机针抛出线环后勾线 |
6.勾线时机过晚,或勾线加速时间过晚,机针在左边跳针 |
6.按标准重新调整 |
7.纽线位置不正确,机针对纽夹孔偏 |
7.重新调整纽夹位置 |
8.纽夹压力小或三爪压料不匀,缝料随机针上下浮动 |
8.加大纽夹压力,调整三爪压料均匀 |
9.机针碰擦扣眼 |
9.机针应落入扣眼中心 |
10线钩轴前后松动 |
10.调整线钩轴间隙(GJ4-2) |
11.线钩尖损坏 |
11.更换新线钩 |
12.推线叉动作时机不正确 |
12.按标准重新调整 |
四、缝钉故障
缝迹太松、空针、脱线、线缚线钩和线结抽散等都属缝钉故障,其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见表8-7和8-8所示。
表8-7 GJ4型缝钉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线迹太松 |
1. 中间夹线器压力小 2. 第一夹线器开放时间太早 3. 压爪底板厚 |
1. 增大压力 2. 按标准重新调整 3. 修或换 |
空针 |
1. 线头太短 2. 针杆或机针位置不对 3. 线钩离机针距离太远 4. 线钩勾线时机不对 5. 线钩钩尖损坏 6. 第三夹线器顶开太少 |
1. 增大输线量 2. 按标准重新调整 3. 使线钩尖尽量靠近机针 4. 按标准重新调整 5. 更换新线钩 6. 按标准重新调整 |
线缚线钩 |
线钩尖太锋利或油毛刺 |
将线钩尖磨成光滑球形尖 |
线结抽散 |
纽扣钉好后稍一触动线迹全部散掉,这是由于最后一针发生跳针或重针,属于线钩形状差错 |
更换新线钩 |
表8-8 373型缝钉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始缝跳针 |
1. 线量调节钩行程小 2. 停车时线头短 |
1. 行程调至12mm 2. 调低第二夹线器 |
脱针 |
1. 线量调节钩行程小 2. 夹线架的间隙不正确 |
1. 增加供线量 2. 调整间隙至1mm |
收线时,线迹松紧不良 |
1. 送线杆的运动状况不良 2. 第二夹线器浮动早 3. 第二夹线器压力太小 4. 缝纫机没有落到纽扣眼的中心 5. 线量调节钩行程大 6. 缝料压脚压力不适合 |
1. 调节送线杆的左右方向位置 2. 将夹线板的浮起定时调节后(延迟)一些 3. 调整第二夹线器的张力 4. 用夹纽扣轧头支架进行调节 5. 行程调到8~12mm 6. 调整缝料压脚的压力 |
第一针的缝线伸出到纽扣上面 |
拉线钩调节得不合适 |
用拉线钩摆轴进行调节 |
线钩两次挂线 |
1. 拨线凸轮动作太快 2. 第二夹线器浮动过早 3. 第二夹线器压力太小 |
1. 调整线钩尖在三角线环中心通过 2. 调整第二夹线器 3. 调整第二夹线器的张力 |
停车后线头长 |
1. 拨线三角凸轮动作慢 2. 第一夹线器的压力低 3. 第二夹线器浮动过早 4. 纽夹提升过低 5. 夹线架与夹线方柱间隙太大 6. 从纽扣的后排右扣眼露出线头 7. 从纽扣的后排左扣眼露处线头 |
1. 适当调快一点 2. 缝纫张力应调整为7~15g 3. 适当调高夹线器 4. 调高纽夹提升高度 5. 间隙调到0.8~1.2mm 6. 减小线量调节钩的摆动量 7. 增加线量调节钩的摆动量 |
纽夹提升时线拉不断 |
1. 第二夹线器浮动过早 2. 纽夹提升量太小 3. 夹线架与夹线方柱的间隙大 |
1. 适当调高第二夹线器 2. 提高纽夹提升量 3. 间隙调到0.8~1.2mm |
五.机械故障
有机械配合原因产生的故障及排除方法见表8-9和表8-10所示。
表8-9 GJ型钉扣机机械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机器开车不转 |
1. 皮带太松,无摩擦力 2. 开车拨头松动 3. 启动板定位螺钉松 |
1. 收紧皮带 2. 紧固开车拨头上的螺钉 3. 拧紧定位螺钉 |
缝第一、第二针后机器停车 |
1. 踏脚板没有踩到底 2. 弹簧钩装得太高与启动吊钩距离过大 |
1. 将脚踏板踩到底 2. 按标准调整间隙 |
制动不良 |
1. 制动杆动作迟缓 2. 制动皮块沾油过多,制动阻力减低 |
1. 在制动杆与制动架配合处加油 2. 把油揩干 |
表8-10 373型机械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噪声 |
1. 针数调节凸轮位置不对 2. 制动杆与制动凸轮间隙大 3. 启动压板位置不对 |
1. 调整滚柱与凸轮有0.8mm的间隙 2. 调整制动杆的位置 3. 调到0.8mm |
纽夹不提升 |
1. 纽夹提升板与纽夹提升摆架的间隙过大 2. 针数调节凸轮与驱动滚珠(辊轴)的间隙大 3. 纽钳提升板的钩部磨损或损坏 |
1. 应调为0.5~0.8mm 2. 应调为0.8mm 3. 更换新件 |
皮带轮离合器打滑 |
1. 启动滚珠及驱动皮带轮压板磨损 2. 滚珠与驱动皮带轮启动压板间隙太大 |
1. 更换两个零件并更新滚珠座 2. 减小间隙,标准为0.2~0.3mm |
沉重 |
皮带轮过热,启动踏板沉重 |
加大启动滚珠与驱动皮带轮压板的间隙 |
停车时纽夹低 |
1. 皮带太松 2. 纽夹压力太大 3. 启动压板与滚珠间隙过大 |
1. 适当调紧皮带 2. 适当减小压力 3. 调小间隙 |
机器不能停车,连续运转 |
1. 制动架复位拉簧脱落或断裂 2. 电源接反,皮带轮倒转 3. 制动凸轮顶簧断裂 4. 启动压板压力太大 |
1. 重新复位拉簧或换新拉簧 2. 将三相插头中的任意两项互换位置 3. 换新件 4. 适当调小压力 |
六、自动剪线装置故障
附有自动剪线装置的373型钉扣机的故障产生原因和排除方法见8-11所示
表8-11 自动剪线装置故障产生原因及排除方法
故障 |
产生原因 |
排除方法 |
线没剪断 |
1. 活动切线刀拨线钩没能可靠地拨开缝料一边的线 2. 机针没有落到纽扣眼的中心 3. 在最后一针跳针 4. 活动剪线刀拨线钩高度不合适 |
1. 调整活动切线刀的位置 2. 用纽夹扎头支架进行调整 3. 调整线钩与机针支架的位置 4. 调整活动剪线刀拨线钩的高度
|
针线与缝料背面的线都被剪断 |
1. 活动剪线刀位置不合适 2. 活动剪线刀的拨线高度不合适 |
1. 调整机器制动完毕时的活动剪线刀所处位置 2. 调整活动剪线刀拨线钩的高度 |
线被剪断后露出在布料背面的线头太长 |
1. 活动剪线刀的剪线定时不合适 2. 纽夹的抬升量太大 |
1. 调整活动剪线刀位置 2. 抬高纽夹抬升量至9mm |